如何行萬里路結合讀萬卷書 — 中國歷史科課堂內外的設計與實踐
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」揭示了學問的兩個重要維度:一是透過閱讀經典與學術著作,獲取豐富的知識與思想;二是透過實地考察與親身體驗,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體悟與實踐。對於中國歷史科而言,歷史學習不僅是課堂內的書本學習,更需要結合課堂外的實踐活動,從而達到「知行合一」的教育目標。
讀萬卷書:課堂內知識建構的深度設計
上年的9月,筆者安排以「不忘九一八 銘記憶先烈」為題的課堂教學,讓學生認識九一八事變及抗日戰爭的史實,感悟戰爭帶來的禍害及國家如何走過苦難歲月,但如何細化課堂設計,以構建知識與能力,的確需花一些心思。在引入部分,學生利用平板電腦進入虛擬展覽館— 「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」序言,了解日本近代如何對中國虎視眈眈,嘗試歸納清末至民初中日爭端時間線,認識日本侵華背景。為掌握九一八事變的概述,展示瀋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殘曆碑記及刻有「勿忘國耻」的警鐘,並設置問題貫連課堂內外,「國耻」是指甚麼,以及「撞鐘14下」有何含意 ?
在課堂互動活動部分,將學生分為四至五人一組,結合課堂所學及史實,討論及完成相關內容,了解日本乘機發動大規模攻擊瀋陽,並在短短幾個月間佔領東北三省的史事。舉隅如下 :
一、透過漫畫「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話」,分析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何失當之處。
二、透過圖片「日本稱中國軍隊破壞路軌的證據」,辨別資料可信性及歷史真相。
三、播放抗戰名曲《松花江上》,感悟東北三省被日軍佔領後帶來東北人民的苦難。
學生在討論後,深化理解九一八事變揭開長達14年的侵華序幕,中國軍民慘遭戰禍傷害,國家蒙受巨大耻辱,是永不磨滅的記憶,並回應回課堂引入部分,反思內地民眾每年的悼念活動,當中有甚麼正面作用和意義。
行萬里路:課堂外實踐活動的延伸設計
在課堂結束時,筆者以本年4月進行的「漢滿匯融 歲月築跡」京遼歷史文化考察作預告,因着「行萬里路」是將課堂知識轉化為親身體驗的關鍵途徑,實地考察不僅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歷史遺跡的文化價值,還能幫助他們將抽象的書本知識具體化。更重要的是,要讓學生不將遊學團變成「旅行團」,教師作為統籌者,必須設置明確的學習目標,並指導學生在每一參觀點也要完成若干個學習任務。
六日五夜的考察,行程中安排了不少與抗日戰爭相關的博物館及古蹟參觀活動,同為主題學習重點,從中認識日本侵略行為如何威脅國家政權、主權、統一和領土完整。團名「漢滿匯融」象徵漢滿文化交融,進一步深化為民族團結,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存在,是滿漢人民共同抵禦侵略的重要見證,展現了多民族在危難時刻的同仇敵愾,而瀋陽作為東北抗日的核心地區,人民無分滿漢,攜手展開抗爭,譜寫了民族團結的壯麗篇章。北京同樣是抗日戰爭的重要舞台,盧溝橋事變標誌著全民族抗戰的全面爆發。在這片土地上,漢族與其他民族一同奮起反抗,展現了中華民族一致對外的決心。
參觀少帥府(張學良舊居),學生要思考張學良為何被稱為「不抵抗將軍」,以及為何當時國民政府「不予抵抗」日軍;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,紀念碑、殘曆碑及炸彈碑有何象徵 ; 居庸關長城,《義勇軍進行曲》中的「把我們的血肉,築成我們新的長城」,抗日戰爭期間,長城又有何象徵意義,而國歌的創作背景與抗日戰爭有何關係。上述的設問,正是結合回課堂上所學内容,前呼後應。
體驗學習 : 考察中自身感悟的貫連設計
本年7月,筆者以協會名義,設計了「古都豫韻 華夏蹤源」河南聯校歷史文化考察,帶領四十多位師生到訪洛陽、安陽、開封、鄭州與登封,這五座城市在華夏文明起源與發展,有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,從中更安排了四場文化體驗,貫連考察目的、不同學科的課題,引發對華夏文明根源的深入思考。考察前,以專題講座的形式,開啟同學的好奇心,作一個充分的預習,隨團專家導師梁國雄老師以「古今相豫:河南省四大古都及文化匯聚」為題,概述河南省文化名片,並帶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,潘美芬老師分享「蔡李佛拳與中國武術發展」,輔以功夫體驗,配合行程中到訪少林寺,感悟武術精神,而本人則於總結時,勾劃出河南在現代中國的角色:文化旅遊與經濟發展並行。
考察中,訂定適合初中及高中同學的學習活動,除運用傳統的「寫一寫」反思」形式,更加插了「影」、「拍」、「說」。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、殷墟宮殿廟遺址,展示方式是傳統與創新相結合,善用沉浸式數字教育工具,參觀後,讓同學思考這些工具對年青一代學習歷史,有何幫助,更把最深刻的青銅器、甲骨文物影下,並向分組老師分享原因,強化印象。在嵩山少林寺,欣賞精彩的武術表演後,再安排學習少林拳,時間雖不長,但體驗過後,的確可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,思考僧人生活高度自律,其修行方式對現代人規劃生活有何借鑒。
課堂教學常提及的洛陽,書本所看的平面圖片始終不及親身體驗,行程中師生們化身古人,齊穿上華麗且特色的漢服,在洛邑古城步行街遊逛、打卡之外,更與同組成員分享這個「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」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有何重要影響。最後,於開封將大家「宋」回古代,師生在朱仙鎮進行木版年畫工作坊,親手的非遺文化體驗,領悟年畫承載人們祈求平安的願望,也象徵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。
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特別適用於中國歷史科的教學設計與實踐。通過課堂內的知識建構與課堂外的實踐活動,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歷史知識,還能提升自己的文化認同感與歷史責任感。然而,要真正實現這一理念,需要教師具備創新的教學設計能力、學校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,以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態度,才能讓歷史學習成為一場充滿知識與智慧的探索之旅,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「讀萬卷書」與「行萬里路」的結合中,成為一位真正的歷史行者與文化傳承者。
*照片由供稿者提供。